康熙郎窯紅瓷器是清康熙時期御窯廠仿燒明宣德寶石紅釉時,燒制成功的一種高溫銅紅釉瓷器。以下是對康熙郎窯紅瓷器的詳細(xì)介紹:
起源:康熙郎窯紅瓷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即17世紀(jì)中期。當(dāng)時,為了振興中國的瓷器產(chǎn)業(yè),康熙皇帝下令在景德鎮(zhèn)設(shè)立郎窯,生產(chǎn)陶瓷以供使用。
命名:由于時任江西巡撫督造官窯瓷器的郎廷極奉命仿燒明朝宣德寶石紅釉,機(jī)緣巧合中燒制而出的一種新釉,便以郎姓命名為“郎窯紅”,簡稱“郎紅”。
制作工藝:郎窯紅瓷器的著色劑是銅。具體制作工藝包括將瓷泥拉坯成型、將調(diào)好的含銅釉料施加在瓷胎表面,然后以1300℃的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特點(diǎn):
釉色:郎窯紅釉色鮮艷,如牛血初凝,又被稱為“牛血紅”。釉層濃厚者,釉色艷如牛血;釉層淺薄者,釉色紅若雞血。
釉質(zhì):郎窯紅瓷器的釉質(zhì)屬于石灰釉,在高溫?zé)爝^程中,釉有垂流現(xiàn)象。因此,口沿釉薄,釉色呈淡紅色,微微露出白色胎骨,稱為“脫口”或“燈草邊”。釉往下方垂流至足部承托處,稱為“垂足”。器身越靠下方的位置,釉層越厚,釉色越濃。底足處釉層厚,高超的旋削工藝了流釉不會超過足部,稱為“郎不流”。
開片與氣泡:郎窯紅瓷器的釉面有小開片和一些小白點(diǎn),這是其特的特征之一。同時,在高溫?zé)葡拢詫优c高溫銅結(jié)合,大鏡下可見少量氣泡。
胎質(zhì)與底足:康熙郎窯紅瓷器胎骨潔白細(xì)密而堅硬,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底釉為開片白釉或蘋果青釉或米湯黃釉,俗稱“米湯底”或“蘋果綠底”,偶爾也有本色紅釉底,但絕不見白底。底足旋削十分講究,了流釉不過足。